我国内陆内河流域辽阔,内河航运作为水路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一环。12月3日,以“新时代、新思路、新路径——更高质量的内河航运”为主题的首届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湖北武汉举行。来自全国内河航运管理部门、港航物流公司、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公司等150名嘉宾代表,聚焦内河航运发展热点议题展开对话交流,共商新时代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路径。
内河航运是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头连接着民生,一头牵动着发展,在服务国家战略实施、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具备极其重大作用。
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盛阅春表示,当前,湖北正锚定习赋予的“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历史使命,围绕“建成国内一流航运枢纽、一流港口企业、一流开放通道,全力打造全国长江航运标杆”的目标,奋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
在推进内河航运高水平发展的进程中,湖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研究《湖北省港口与航道布局规划》和《关于加快湖北省港航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建议》,以着力推动湖北水运高质量发展,着力实现航运方式更加绿色,网络优势更加凸显,协同合作更加深入,为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提供“湖北实践”。
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李天碧表示,近年来我国内河航运发展迅速,港航设施规模世界领先,运输效能不断的提高,运力结构持续优化,安全形势保持稳定,绿色智慧发展势头良好,干线“大动脉”、内河港口“主枢纽”、航道网络“微循环”的作用进一步彰显。
他指出,今后要坚持内通外联,加快构建现代化水运基础设施体系,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体现更多担当;要坚持统筹融合,推动内河航运协同发展,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更大作用;要坚持创新驱动,整体提升运输服务效能,在推进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要坚持绿色低碳,让绿色成为内河航运发展的“名片”,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长江是内河航运主通道,长江水系14省市内河航道占全国内河50%、港口码头泊位占90%,是全世界运量最大、通航最繁忙的河流。“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实现转折性变化;坚持干线牵引、干支联通,建成了长江干线‘水上高速路’;坚持开放融合、协同联动,建成了集中统一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坚持创新驱动,数字赋能,交通强国试点任务逐步形成‘长江方案’。”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刘亮介绍。
在长江,多功能单北斗船载智能终端、国产化VTS投入应用,电子航道图干支联网快速推进;在京杭运河,生态、环保、智慧技术助力绿色现代航运示范成效初显……近年来,新科技在内河航运场景中落地,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如何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严新平作主题为《我国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技术创新思考》的学术报告,他表示环境友好、生态保护是航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要关注船舶的能源替代,防止船舶排放对温室气体的影响,还要格外的重视对于水域环境和水中生物的保护。以人为本、提升船员素质是航运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的根本体现,要重视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通讯等技术正在创建船与岸、船员与船舶系统的新型关系,重塑船员的从业模式,催生“岸基驾控,船端值守”的船舶运行新模式,变革航运业态。
此外,严新平提出,集约组织、培育市场是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保障,任何一种船型不能包揽和满足各种旅客和货物的运输需求,发挥江海联运、多式联运的优势,形成优化的航运网络,才能构成兼具经济性、安全性、高效低耗、智能绿色的航运系统。
“我国内河航运如果从运输量和发展速度上看,无疑是世界上最大和最快的,但从高质量发展要求上讲,还存在一些短板,发展中还面临一些问题难题需要破解。”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何建中表示。
何建中提出,要深刻认识和把握航运业发展的时和势,快速推进内河航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促进先进信息技术与内河航运深层次地融合,以‘数据链’为主线,构建数字化的采集体系、网络化的传输体系和智能化的应用体系,创新航运服务平台,深化航运创新发展模式,把‘人享其行,货畅其流’的理念,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成服务的新产品,形成发展的新业态,提升航运的新价值。”
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翼表示,长航集团将建设智慧长江,在加快长江航运数字化建设方面当好“先行军”。“加强科学技术创新,组建绿色智能航运创新联盟;加快数字化建设,打造‘数字长航’;在长航局指导、支持下,热情参加‘131’工程;与相关港航单位共同推进数字长江建设;推进‘船、港、货’相互连通,助力长江航运智慧转型。”
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宣布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水运领域,相关管理部门、航运巨头、大型港口集团纷纷加快探索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在‘双碳’战略大背景下,水运行业更加倾向于低碳高效的运营模式。”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院长周晓航认为,在运输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水运行业将迎来更多的发展空间;绿色低碳新技术为水运行业低碳转型提供有力支撑;企业可通过一系列的减排措施来减少碳排放,提升能源使用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当前水运行业能源消费结构已出现向清洁能源转移、低碳设备大范围的应用的特征。
据南京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小平介绍,在南京港,仓库的屋顶装有“光伏+储能”设备、场桥设备全面应用“油改电”技术,仅这2个项目每年可减少碳排放6050吨。另外,南京港还建了3座LNG加气站,改造和新购了89台LNG车辆以及电动自卸车、叉车、空箱堆高机、纯电动全回转拖轮,持续提升新能源设备占比。
近年来,各种替代燃料或新能源动力系统在内河船舶的示范应用也十分活跃。长江航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丁磊表示,近年来该集团快速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建设运营了内河第一艘大型纯电滨江游船“长江荣耀”、第一艘油气电混合动力内河船舶“新长江26007”、万吨级绿色智能散货船“长航货运001”等船舶,研发设计了全球载电量最大的纯电动船舶“长江三峡1”、国内首艘入级中国船级社氢燃料电池动力船“三峡氢舟1号”等船舶。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首席专家龙飞认为,对于成熟船型,国内在船体性能、船机桨匹配等工作已优化到极致,节能的空间存在限制,采用替代燃料减排空间最大。由于内河港口具有便利的电能接入条件,未来内河船舶动力形式将以综合电力推进系统或混合动力系统为主。
为了有效解决待闸船舶用电和水上综合服务区多元化电力供应难题,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根据不一样的情况提出各种解决方案。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副局长郑卫力介绍,其辖区应用的新一代船电宝供电系统可按需搭配组合含200—300度电,可供船舶5—7天生活用电,支持柴发、岸电、太阳能、风能等多种形式充电,可满足各类锚泊方式与岸电使用需求。
湖北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宪礼介绍,湖北港口集团将“绿色”“智慧”作为关键词,持续推动绿色智慧航运发展。一方面抓智慧港口建设。武汉阳逻港区已全面上线系统,通关放行凭证的电子化率达80%以上;16个闸口智能改造后,车辆平均过闸时间从160秒降至30秒。另一方面抓智能船舶建设。以旗下华中港航为主体,成立船舶供应链平台公司,发展长江绿色智能船舶产业。
高瞻远瞩绘蓝图,砥砺奋进谱新篇。首届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论坛成功举办,对谋划推进新时代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书写好交通强国水运新篇章具备极其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