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山下,群英湖畔,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全方位融入“兴商建市”发展的策略,不断深化对“义乌发展经验”的理解和应用,始终秉持“把学校建在市场上,把专业建在产业上”的育人理念,实现与义乌发展同频共振、同生共荣。
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持续深化的新阶段,学校紧密围绕职业教育改革新方向,大力推进科教融汇,探索创新办学模式、育人方式及科研机制,实现三者之间的有机汇聚与高度整合,慢慢地增加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关联,优化科教资源配置,提高创新人才教育培训质量,激发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高水平建设“世界小商品之都”。
如何整合地方产教资源,更好地服务产业创新是地方高水平发展的关键。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是推动职业院校扎根区域、融入产业,走出一条职业教育助推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创新举措。2023年5月20日,学校在义乌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依托义乌自贸区管委会,与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义乌市国际陆港集团有限公司等共同牵头,联合11家政府机构、9所院校、6家科研机构、10家行业协会以及产业园区内的36家核心企业一同组建了“义乌自由贸易发展区市域产教联合体”,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通过“教育链”提升“创新链”,致力于打造“共建共管共享”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共同为义乌培养高素养技能型人才。
联合体通过构建“科学技术创新中心”“高技能人才育训中心”“高层次人才引培中心”三大中心,强化科教融汇“合作发展”,优化人才共育合作创新模式,深化校企协同“合作育人”机制。围绕义乌商贸服务业、综合保税、金融会展、数字化的经济、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充分释放联合体内高校院所人才、技术优势,建设金华市机器人智能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等17个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不断的提高联合体内院校科学技术创新与需求响应能力。加大校企对接创新力度,组织院校研究团队深入公司进行实地调研,积极做出响应联合体内政企需求,承接科研与技术服务项目,开展立地式研发。联合体建设至今已开展服务自贸区管委会的专项研究项目19项,服务企业横向项目218项。科学技术创新中心联合多家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技术中心共同开展研发技术,获专利等创新成果574件;加强对接、服务企业,为公司可以提供技术研发支持,实现技术成果转移转化367项,成果转移转化率达63.9%。
学校与联合体理事会企业成员单位——义乌市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共同建立双童商学院,在双童商学院框架下,双方开展“创、产、学、研、培”五位一体产教融合深度合作。除合作开展教学资源建设、打造金牌培训、孵化创新项目、培养实践人才外,校企双方共建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大力开展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依托双童商学院,校企合作开展塑料与可降解材料工业技术探讨研究和企业智能管理、产品流程标准化等研究,共同完成双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并成功立项。双方合作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其中GB/T41008-2021《生物降解饮用吸管》国家标准于2022年6月正式公布实施。双方共享知识产权,共同完成10余项专利申请,一种抗弯折的吸管、一种柔性吸管端口磨圆装置等10项实用新型专利取得授权。双方合作开展企业文化提升、经营销售团队建设、品牌文化策划、企业培训架构设计等14项咨询服务项目,通过科学技术创新有效指导本地中小微企业科学发展。
2024年11月,义乌自由贸易发展区市域产教联合体凭借其显著的建设成效及鲜明的特色,成功入选第二批新设国家市域产教联合体名单(全国仅6家)。《中国教育报》以《产教联合“链”上世界超市》为题,对义乌自贸区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进行专题报道。
以助力产业提速发展为目标,把人才高质量培养作为育人支撑点,通过搭建“政校园行企”一体协同育人平台,推动科研、产业与教育紧密结合,形成“产教协同、联合共建、赋能发展、优化升级”的深度融合模式。构建科教融汇共同体,聚焦企业对人才、科技、技术培养和训练的需求,通过共建产业学院、校企共同制定人才教育培训方案、开设企业订单班、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和项目制教学、建设师资培养基地和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共同为产业培养高素养创新型技能人才。
产业学院助培人才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当前义乌正处于设计创新驱动市场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关键期,创新设计需求由简单外观向品牌授权、功能创新、材料与技术引进全链式发展的新趋势明显,潜在市场空间巨大。学校打造校企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商城设计学院,秉持“融市场做设计,强实践重转化”的办学理念,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服务义乌市场210万种小商品设计需求,迄今已累计授权专利982项。
商城设计学院与义乌市翰林电子有限公司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校企共建翰林钟表产品研发中心,企业设计师、产品经理和产品设计相关专业师生每年合作开发新品100余款,成为国内闹钟市场附加值最高的标杆产品,创造了闹钟细分市场中的现象级爆品。学校教师和参与学生通过项目“学中干、干中学”,专业设计应用能力得到了实践锻炼和检验。
商城设计学院与天派针织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聚衣堂服饰有限公司等服装企业及浙江无缝制造行业协会深入合作,将专业建在产业上,课堂设在岗位里,推进校企行全程人才共育。校企行育人的深度互动,不仅让学生与产业一线“无缝对接”,也让专业教师受益匪浅。在学校科研反哺教学机制的引领下,促进了专业教师带头主持和参与无缝针织技术创新工程建设项目、针织服装课程改革项目,以教科研项目为载体,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实习实训基地与平台建设,以此不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来提升人才教育培训质量和创新服务能力。
项目制教学实践提升服务水平学校通过5个产业学院落实“政校园行企”协同育人机制,通过项目制的教学实践,加强教学科研融合,提升服务发展水平。学校师生在入企实践过程中,通过参与企业研发项目,既锻炼提升了科学技术创新与研发能力,项目成果又为公司能够带来了不凡的效益。
学校与浙江文谷文化用品有限公司开展文具项目合作,共同完成一种覆膜成型工艺、复合膜以及覆膜设备的发明专利申请,运用该成果的产品更易降解,绿色环保;覆膜工艺简化,有效节省本金,产品质量更高。基于该发明,校企联合开展文具研发项目,开发出了各种不同片材和产品,使原有的产品纹理、质感、观感更丰富,满足大家美好生活需求。基于上述新材料和新工艺开发的文具新产品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评价和反响,产品陆续销往欧洲、亚洲和美洲的意大利、德国、日本、韩国、墨西哥等20多个国家。迄今校企已通过合作实践项目共同获得专利51项,开发新产品200余款。专业教育与技术创新在校企项目制教学实践中充分互动,科教融合不仅提升了学校师生的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也促进了企业生产力发展。
教赛融合共育创新人才2024年4月,首届“聚衣堂”杯轻运动瑜伽服新锐设计师大赛的T台,成为展示学校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闪亮舞台。“00后”设计师们与企业师傅一道,历经商业选题—市场分析—设计改稿—作品选料—样衣制作(修样)—成衣定款等多个环节,历时近一年不断修改与打磨,一百余套作品最终呈现从课堂到车间再到商铺的全链式人才教学和创意创新设计实践,教科研融合发展共促市场繁荣。
“以赛促教,赛教融合”的教学实践,不仅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提升能力的舞台,也为优秀创新成果服务行企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助力。学校联合小商品城集团连续八年举办“商城杯”国际小商品创意设计大赛,举办多届“义乌好礼”城市IP文旅商品创意设计大赛、清廉文创产品创意设计大赛、AI小商品爆品创业大赛等赛事,收获了学生创新创意作品7万余件,在行业企业中产生了良好反响。学校师生团队热情参加各类竞赛,共获国家级学生技能大赛奖项33项,连续三届荣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1金2银。通过赛教融合,学生创意创业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显著提升,科教人才服务义乌发展的适应度和匹配度更高。
学校围绕国家创新发展的策略和省市发展规划,聚焦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提升需要,加强政校行企对接,在设计研发、数媒创新、企业技改升级与管理提升等优势领域,积极开展各类技术服务项目,打造特色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品牌,建设有力支撑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高地。学校近五年承接地方企业和事业单位技术服务项目825项,服务企业724家。
学校一大批省级大师、高技术人才充分的发挥业务特长和专业技能优势,在服务企业过程中把“大国工匠”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全国技术能手万少君大师为企业开发竹木精品家具;浙江省点心大师、婺式点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楼洪亮老师为企业开发团餐菜品、开展糕点食品烘烤技术探讨研究;“省技术能手”“八婺杰出金匠”“金华技能大师”杨文兵老师为印刷企业研发食品包装薄膜材料;“浙年工匠”洪文进博士为企业组织新型仿棉化纤针织内衣的设计研发。
浙江省首席技师、省级技能大师余溆江领衔的技术技能服务团队长期开展自动化装备设计研发、助企攻坚、公益培训等社会服务项目,先后承接义乌赵龙重工和浙江爱特新能源汽车两家企业的自卸车机器人自动焊接工装模具设计开发和新能源汽车自动化合装装备设计开发项目、宁波军良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新能源客车车身自动焊接装备开发项目、浙江武精机器制造有限公司的钢水温度自动检验测试装备开发和鄂破机自动焊接装备设计开发项目。截止目前,该团队累计承担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和开发项目5项,组织并且开展焊工等各类培训50多期,培养焊工等特种作业人才4000余名。
砥砺深耕,履践致远。科教融汇是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全新命题和挑战,对职业教育全面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抓住发展机遇、提高进阶档次具备极其重大意义。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阶段,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将深耕“科教融汇”领域,凸显特色优势,提升服务水平,构建适应职教特点的科研创新体系和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实现“科技+人才”双轮驱动,为区域高质量创新发展和“世界小商品之都”建设贡献职教力量,继续谱写“一座城市成就一所高校,一所高校反哺一座城市”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