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甘肃省将全面实现省内通航航道等级化,形成干支结合、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技术先进、保障有力的内河水运体系。郑金武/摄影
今年3月,《甘肃省内河水运发展规划》在北京经专家论证通过。该规划提出,到2020年,甘肃省将全面实现省内通航航道等级化,形成干支结合、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技术先进、保障有力的内河水运体系;该项建设总投资约为24亿元人民币。
内河水运是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首部非水网地区内河水运发展规划,《甘肃省内河水运发展规划》将为甘肃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日前,甘肃省水运管理局总工程师曹东升就此问题接受了《科学时报》记者的专访。
五一小黄金周,兰州市民怀着疑虑和兴奋的心情迎来了黄河兰州段兰州港至什川通航的“破冰之旅”。作为唯一一个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兰州市的居民亲历了这次历史性的跨越乘游轮游览黄河,而不再是选择羊皮筏子或小型货船作为交通工具。
变化源自黄河兰州段五级航道的建设。1997年和2005年,甘肃省先后实施了黄河兰州段五级航道开发一期工程和黄河兰州段航道东西延伸开发工程,使兰州段五级航道全程达到88.4公里。航道等级化建设提高了航道的通航能力,为发展现代水上交通旅游提供了可能。
甘肃省深居内陆,境内有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水系,152条河流,其中年径流量在1亿立方米以上的河流有72条。河流遍布全省45.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发展内河水运具备天然优势。黄河兰州段水运的繁荣,不失为甘肃水运发展的鲜明写照。
甘肃水路交通的开发历史悠远长久,曾在清末、民国时期达到鼎盛。跨入新世纪,随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甘肃内河水运发展迎来新的战略机遇期:产生了水上旅游交通、文化餐饮娱乐、建材运输等多样性的水运形式,黄河甘肃段航道等级化建设步伐加快,兰州、白银、临夏、陇南四大港区已具雏形,水运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快。
记者从甘肃省水运管理局了解到,目前甘肃全省航道总里程1294.42公里,通航里程873.77公里,其中等级航道347.20公里,大多分布在在黄河、洮河、白龙江等12条河流上。截至2007年底,甘肃全省共有27条营运航线,兰州、临夏、陇南、白银4个港口,41家航运企业,116处渡口。现有各类船舶1407艘,乡镇船舶占90%以上,其中营运船舶490艘。
曹东升向记者介绍,甘肃的水运建设从“九五”后进入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期,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力度加大。仅近两年,全社会年均投入都保持在5000余万元。“也就是说,十一五头两年的投入约为过去10年间投入的一半,这为甘肃水运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资料显示,“十五”期间,我国内河航运建设完成投资448亿元,较“九五”期间增长了94%,其中中央投资68亿元,地方投资380亿元。地方政府发展内河航运积极性高涨成为显著特色。
甘肃经济的迅速增加,对经济、便捷、安全的内河水运的需求随之加大。比较直观的需求是城市化水平提升带来的运输业务的增长。据预测,2020年甘肃省城镇化率将达到50%左右,将会产生持续、旺盛的建筑材料运输需求,水运在此具有比较优势。
另一个直观的需求是水上旅游业。甘肃旅游资源储备量位居全国第二,随着兰州什川、什川大峡、龙湾五佛寺黑山峡等一批旅游客运航线的开辟,水运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愈加显著。
目前,水路交通在甘肃省综合运输网中所占份额不足1%,但作为综合运输体系的组成部分,水运具有独特的作用。水运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服务新农村建设,改善了综合运输布局等功能,提高了水和岸线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而且,一直增长的内河客货运输量也在不断推动着水运发展的步伐。
“甘肃内河水运虽然经过10多年的建设,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处于初级阶段。”曹东升和记者说,甘肃等级航道从无到有,通航条件的改善,以及管理上的水准、服务的品质和从业人员素质的逐步的提升,仅能低水平地适应目前客货运输服务的需要,难以适应甘肃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我们内河水运的历史欠账比较多,现在正是有所作为的时候了。”
按规划要求,甘肃将分近期(到2010年)、中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三期打造未来内河水运体系。
预计到2010年,甘肃全省内河等级航道里程将达到397.2公里,占通航里程的45.5%;兰州、临夏、白银、陇南等重要港口初具规模;内河水运设施落后状况有效缓解。到2015年,通航里程达到1089.77公里,其中等级航道里程占比达80.4%;基本实现黄河和白龙江主要区段航道等级化;重要港口基本建成,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运作顺畅的港口体系。到2020年,通航里程达到1351.3公里,除其他水库库区航道暂不考虑提级改造外,其余1310.7公里航道全部实现等级化;干支结合、结构优化、能力充分的航道和港口体系全面建成;支持保障系统完备,甘肃内河水运事业重新崛起。
根据交通部黄河水系航运规划办公室编制的《黄河水系航运规划报告》,2020年前,黄河甘肃段以区段通航为主,2030年兰州以下实现全线通航。黄河兰州段白龙江航道将力争沟通嘉陵江、长江航道,实现通江达海,为开展长距离运输创造条件,这为甘肃内河水运描绘了更为诱人的远景。
今年两会期间,甘肃省省长徐守盛在接受各个媒体采访时强调,内河水运发展对于甘肃的资源,特别是水资源的利用以及环保具备极其重大意义。他指出,在资源和环境方面,甘肃仍然面临高能耗、高排放、资源依赖型经济结构的挑战。
《甘肃省内河水运发展规划》也将水运发展对经济结构调整、节能环保、产业布局及支撑的因素纳入其中。规划认为,加快黄河航运开发,与京藏高速公路、包兰铁路共同形成综合运输通道,将有效促进作为全国重点产业开发轴线的沿黄经济带(黄河中上游经济带)、包兰兰青经济带的形成与协调发展。
据悉,甘肃水运的主要特征是短途客运和渡运居多,乡镇个体水运居多,旅游观光居多。水上交通旅游业也成为全省着力发展的新兴起的产业。同时,内河水运是一种节能、省地、环保的运输方式,在甘肃发展内河水运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减少交通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曹东升认为,规划将要实施的基础设施项目必然带来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基础设施的改善更多的还是体现在社会效益而非经济效益上,水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更便捷、完善的水路交通运输服务。服务条件越好,社会效益越大”。
例如根据港口区位优势、自然条件、腹地经济发展需求和发展的潜在能力等,对岸线资源进行集约利用;加快船型标准化进程,鼓励引导运输企业和船户使用技术先进、高效低耗、安全性能好的新型船舶,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发挥内河水运在社会效益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共同增长中的作用。
甘肃内河水运怎么样发展、前景如何,《科学时报》记者在采访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的有关学者时没获得明确的答案。曾任甘肃省政府参事的省社科院一位研究员和记者说,内河水运对甘肃来说还是新鲜事物,研究者还比较少,甘肃黄河水运留给人的大多是“羊皮筏子摆渡人”的印象,因此,怎么样发展值得探讨。甘肃省社科院研究员、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郑本法则表示,兰州市素有“黄河之都、丝路重镇”的美誉,应该充分的利用内河水运的优势提升城市旅游形象。虽然他提倡的“增加羊皮筏子等特色旅游服务产品”与水运发展“增加现代机械船舶”的要求存在矛盾,但他仍然强调,“甘肃的水资源不充分的利用太可惜了”。
蓝图虽然绘就,水运发展的瓶颈依然存在。缺乏稳定的资产金额的投入,经济欠发达地区和非水网地区天然的坏因,无不预示着甘肃的水运梦想任重而道远。
曹东升和记者说,按规划目标,2010年以前甘肃的内河水运都处于开发建设的初始阶段,必将面对种种挑战以及困难,然而还是该着眼于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当务之急是要在软硬环境上加大投入力度:在软环境方面加强法律和法规建设,强化行业协调与管理,增加科技投入;在硬环境方面继续改善基础条件,积极按照规划推进项目的实施,改善通航条件和船舶停靠条件。